为了粮食梦种子梦——海南三亚科研育种基地采访记
 日期:2023-01-23   浏览:2068   来源:干部培训网  返回列表

冬日里,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农田里的大片玉米长势正旺,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向日葵地里,朵朵葵花在阳光下仿佛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力争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

从腰间抽出纸袋,揉开袋口轻轻地将未吐丝玉米雌穗套住……1月13日下午,在一片高矮不一的玉米地中,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大檐帽的孙凯熟练地给玉米雌穗套袋。看到记者,孙凯抬头笑了笑,“这片地种的玉米有七八百份材料,育种材料高低、形状都不一样,为了防止串粉,所以要在吐花丝前套好袋”。

出生于豫北农村的孙凯,从小就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情怀。上世纪90年代,他就来到三亚从事棉花南繁加代育种工作,现已是一家种业公司科研部玉米项目负责人。他每到11月份便会南下三亚,每年要配五六千个组合,然后进行筛选鉴定,选择出丰产、优质、抗逆好的新品种。

由于春节正是授粉时期,这些年孙凯大都独自在三亚过年。十几年来,孙凯和团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玉米育种田里。“我最早来三亚才三十来岁,时光荏苒,一晃20多年了!”孙凯感慨,“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力争培育出高产、广适、优质的玉米新品种。”

“科企合作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亚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全国近30个省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技型企业约6000多名农业科技专家,前来从事南繁育种工作。

1月14日10点多,三亚艳阳高照,在太阳直射下皮肤甚至有些灼热感。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海南南繁基地里,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孙茜和师妹张越冉戴着帽子穿着防晒衣“全副武装”来到研究组的玉米地。孙茜说:“10点左右太阳最好,也是花粉活力最强的时候,我们每天这个时候来授粉。”

在中国农大南繁基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潜心农业,推出了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如今,已过退休年龄七八年的李建生教授,仍然工作在第一线,几乎每年冬天都在基地度过。他说:“国家对种业越来越重视,科企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大力推动科企合作机制创新。”

采访时,李建生特意嘱咐记者,要去杨小红教授的基地看看。曾是李建生的博士生,如今也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的杨小红,接过了农业科研的接力棒。1月14日中午,正是太阳火辣的时候,记者在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保平村见到杨小红时,她正带着两名学生在玉米地里忙碌。“希望通过不间断的研究,为玉米种业多做一点贡献。”杨小红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南繁育种研究越来越热,三亚的田地‘一地难求’,这块试验田还是找了很多农户才租到。”杨小红已毕业的博士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南繁基地科研人员付修义说,“我也要做杨老师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育种事业贡献力量。”

“创立优质品牌,研究全产业链”

在三亚,除了水稻玉米,瓜菜也是南繁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上世纪70年代,首批瓜菜专家登陆海南,此后海南冬季瓜菜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在崖城镇坡田洋的西瓜大棚,农户们忙着采摘打包。去年,崖城村牵手崖州琼崖农业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三亚国家南繁院,村集体与公司出地、出人、出设施,中国农科院通过南繁选育的彩虹类西瓜的代表品种——美颜,在海南“落地生根”。

“别看西瓜小,很受市场欢迎。我们要创立优质品牌,研究全产业链,转化高效益农产品。”采访时,正值海南海钢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柏培来考察洽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徐志红热情接待考察人员。经过考察,双方很快达成在海南昌江推广种植100亩的合作意向。

南繁,这个全国各地农业科技工作者心中粮食梦、种子梦的试验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农业科研成果。春节期间,南繁育种基地仍然一派忙碌景象,到处都是火热的劳动场景,来自天南海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了粮食梦、种子梦,在田间地头以特殊的方式欢度新春。“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大家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南繁育种之路上默默耕耘。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诗意中国丨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一篇:新春走基层丨南粤空港卫士点亮国门除夕“平安灯”>
0.054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