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创新者胜——江苏苏州高质量发展路径调查
 日期:2023-03-01   浏览:1875   来源:干部培训网  返回列表

这两年,苏州一直以超4万亿元的工业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作为领跑者,苏州面对发展新要求,如何下好“先手棋”、锻造“新优势”?在“唯创新者胜”指引下,苏州正矢志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苏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1%,彰显出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面对内部需求与外部环境等各种挑战,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经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苏州近年坚持“唯创新者胜”,举全市之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有效贯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不断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从要素“相加”迈向要素“相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新“链”出精彩、产业“链”向未来。

融合创新下好先手棋

作为工业大市,苏州不但充满活力,更善抓先机、下好“先手棋”,围绕创新聚力发力。2022年2月8日,苏州选择农历正月初八这个传统的“谷日节”,隆重召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次大会明确提出,打造全国“产业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干出成效、干出亮点、干出全面领跑的好态势。”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思路明确,“首先要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四大优势产业领域率先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如今,各类产业集群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壮大。这种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方式,对于推动关联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由于缺少较强科研机构与研发能力作为支撑,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曹路宝直言,虽然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上海、深圳同处国内领先地位,实现了量的突破,但工业增加值仍存在一些差距,实现质的提升仍有长路要走。差距的背后,是发展质量与效益的不足,是产业创新能力的短板。

路径在哪里?苏州的答案是产业创新集群。这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国之大者”、扛起使命担当的战略抉择,也是顺应时代大势的“先手棋”。具体战术战法为“四个聚焦”。

——聚焦“数字经济”这个时代背景。苏州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智改数转”并持续保持领先,推进工业互联网、在线新经济等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催生壮大一批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用数字经济的蝶变催生创新集群的聚变。

——聚焦“实体经济”这个立市之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把苏州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推动苏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再一次跃升。

——聚焦“创新能力提升”这个目标要求。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更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布局,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苏州标准,进一步增强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

——聚焦“集群发展”这个组织形态。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导向,促进多元要素融合互动,推动知识叠加交换更广泛、产学研合作更紧密、创新突破更有力、成果转化更有效,打造一座创新氛围最好、创新浓度最高、创新生态最优的城市。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全局。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要求是“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将这个重大任务落实到位,苏州人的视野格局、思维理念、工作方法就要全面适应新时代,在更多领域当好探路者和领跑者。

曹路宝深有感触地说,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机遇意识尤为重要。习总书记两年前就明确指出,“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眼下世界经济虽然时有动荡、错综复杂,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于深入发展之中,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苏州要始终坚持“唯创新者胜”,抢抓机遇、抢占市场竞争战略制高点,再造新优势。

制造产品到创造品牌

苏州努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首选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在于这是苏州第一个突破万亿元级别的产业,而且是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全面提升苏州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苏州具有规模以上工业电子信息企业1374家,高新技术企业24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上市企业73家。这些企业有的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的成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更有两家全球范围内的“灯塔工厂”……选择产业链完备、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突破口,方法论就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即以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制造环节转移和研发环节的不断完善,加快转向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集群。

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在苏州下辖经济板块上,昆山一方面不断提升592家电子信息产业省级企业研究机构与37家重大产学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与水平,加快建设27家新型研发机构和5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保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构筑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的稳固基础。并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计算3个千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以成链成群推动新型显示迈上新台阶,以科技创新推动智能终端取得新突破,以前瞻布局推动先进计算实现新跨越,力争到2025年光电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智能终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先进计算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苏州高新区则通过打造一流太湖科学城、集聚最全创新要素、构建最优创新生态等举措,持续加大高能级资源吸引力度,深层次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比如,加快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各项工作,积极承接南大溢出成果,打造南大全球校友创新中心示范区、环南大科创成果项目集聚区;加快引进领军型高科技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开辟国际顶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和人才公寓建设;加快打造支持创新企业发展的优质金融生态,推出“数字贷”等科技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升级“高新贷”4.0版本……

常熟牢牢把握创新集群与数字经济的互促关系,重点围绕声功能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广泛汇聚优质创新资源要素,全力打通“政产学研”通道,加快建设昆承湖沪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新能源+数字科技管理”为支撑的昆承片区和以“高端制造+双创产业”为方向的苏州高铁北城,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平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壮大氢能创新研究院、海洋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快产业创新资源导入。

吴江区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12530”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1个吴江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2个中心,引进五大国家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0家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按照创新集群的这两种形成路径,吴江区还立足主导产业,建立基于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合作机制的产业链检测平台,深化产业链数据应用,完善产业链结构布局;深度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充分发挥产业创新集聚能效;把苏州湾科技城打造成部、省、市联合共建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最终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

不只是电子信息产业,2022年,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一系列重点活动还充分展现了“干”字为先的城市基因:3月举办全国实体经济论坛、4月举办民营经济发展大会、5月举办第二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对接会、6月举办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随后,围绕生物医药、数字创意、航空航天等领域分别召开了一个个推进会。通过这种方式,苏州成功引进各类企业和人才积极参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从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空间。

推动实现制造业再跃升

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的“根基”和现代工业的“粮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是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核心。

《苏州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项,培育创新领航企业30家,引进集成电路领域一流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600名,力争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聚焦MEMS智能传感器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建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集群。

按照行动计划中的“任务书”,苏州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仍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开展创新企业梯队培育,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产业要素供给;围绕重点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进力度;结合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集中资源突破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关键设备材料等核心技术。为把工作做细做实,苏州梳理出四大产业创新集群的16个细分优势领域。

正是根据一个个细分优势领域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苏州全面有序加速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十年来,我在苏州工作,推进遥感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研究,与苏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投身科技创新的决心、倾力制造业的恒心、服务人才的暖心,三个‘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正因如此,产业创新集群可以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标识。”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如此评价。

2022年10月28日,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举行题为“助力产业创新集群突围”的第二次全体大会。与会者普遍认为,“怎样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苏州在这方面有一些成功经验”。专家们还高度评价,苏州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当下,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初见成效。一马当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去年增长6.2%,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20%;组建的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设立200亿元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授信力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1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创新药物、光子产业和新能源等领域也呈现出较强发展势头;一大批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布局建设,重大人才及团队的引进与培育紧锣密鼓……

2月6日,苏州再度聚焦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曹路宝表示,今年全市将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实现制造业综合实力的再一次跃升;还要抢抓发展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变优势为胜势,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一体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同步实现“产”的升级、“城”的提质、“人”的集聚;努力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实现新的超越,打造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

苏州人对未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信心满满。(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GDP万亿元城市”稳增长路径明晰下一篇:河南新设一批高职院校引发热议打破偏见仍需努力>
0.066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