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日期:2023-03-08   浏览:1790   来源:干部培训网  返回列表

两会访谈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编者按:习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新征程上,如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求是网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图为2021年8月24日,荣成市北部海湾附近,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转发电。求是图片李信君/摄

求是网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请您谈谈对于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解和认识。

王金南委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可以从现代化目标、发展理念等维度理解。

党的二十大强调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是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目标维度之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要求。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现代化,不可能通过世界性的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取得,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美丽和绿色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大战略任务。

求是网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请您简单评价一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王金南委员: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水资源消耗不增加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处于世界第一。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全国重点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57%,是全球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大江大河水环境质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环境质量。全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分别是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以上,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提升作出了中国贡献。习总书记向全世界作出了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诺,十年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引领全球,为建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过去十年的这些成就表明,美丽中国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创造了世界绿色发展奇迹,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求是网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这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该如何理解?

王金南委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个系统性变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从国际比较看,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先进技术、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其次从实现路径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正在由共识转化为行动,但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有一些地方和行业习惯于依赖高碳发展路径,尚未充分做好碳减排准备。按照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大致要历经6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面临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自然达峰和减排模式,而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然是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

再者从变革举措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这需要抓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等调整;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抓实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绿色技术创新。

求是网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请您谈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下一步还应该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

王金南委员:

过去十年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全球环境治理交织,统筹发展与保护难度不断加大。

二是目前生态环境改善主要是传统的环境问题,改善基础也还不稳固。诸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新污染物、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微塑料污染、电子废弃物等还没有全面纳入控制范围。空气质量总体受气象条件影响大,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生态破坏问题屡有发生。噪声、油烟、恶臭等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应对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博弈任务艰巨。国际上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对我承担生态环境国际责任、提升履约质量和能力压力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经过十年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有很大的提升,但离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还有待规范和统一,政策工具没有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空间,面源治理的科技支撑与需求还不适应,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发现问题、监管执法和应急能力不足。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强调,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下一步,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记者: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

来源:求是网


<上一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能实现吗下一篇:图知道|代表通道上的科技强国图景>
0.071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